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孟良崮战役

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孟良崮战役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加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野战军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实施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粟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

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自杀?)。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张军长"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双方相近的伤亡代价,陈毅、粟裕赢得胜利而记入史册。

当战斗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有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时,此时就看双方将士谁能坚持到最后,部队统帅的谋略已无多大意义。如国军将士不惜血本地向张灵甫靠拢,只怕华野当时就要崩盘。所以说粟裕将军用兵在一个“险”字,非有气吞万里如虎之魄力是不敢作战的,故其指挥的战役是不能复制的。对比林总指挥的战役,则在一个“稳”字,是可以复制的。而国军先天性缺乏相互配合,连共军一个旅都未全歼过.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场共军27万:国军45万但实际却是4,5个纵队(军)10多万人围攻一个整编师(军)3万多人的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

Jesse 点评:
军事战争也好,商业较量也好,人际交锋也罢,执行最重要。没有行之有效勇往直前的执行力,再好的蓝图也只是蓝图。

邓肯的瓶颈

邓肯的瓶颈

邓肯站在悬崖边,往前一步是巅峰,后退一步就要堕入万丈深渊。
  总决赛开始前,都说邓肯是本轮对决中惟一一个超级巨星,但四场打完,似乎看不出这位巨星与其他人有多大区别。前两场邓肯灵,但吉诺比利大放异彩才是马刺大胜的关键;后两场吉诺比利哑火,邓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马刺不被羞辱。
邓肯不好吗?前四场他场场两双,平均每场抢下13.5个篮板,其中3.75个前场篮板,而这些都是在与活塞强大内线的对抗当中得到的。就这样,邓肯被小心保护着,波波维奇不敢骂他,也无从骂起。但是,谁来承担第三场和第四场32次出手只命中10个的责任?
  在NBA的第八个年头,邓肯遭遇“巨星瓶颈”。
  乔丹也曾遭遇“瓶颈”:1987年,乔丹开始垄断NBA得分王;1988年,乔丹拿了年度MVP;1989年,乔丹打出场均32.5分、8.0个篮板、8.0次助攻的全能表现;但到1990年,乔丹的公牛还是连续第三年在季后赛被活塞淘汰,于是有人说乔丹是“巨星黑洞”——个人很成功,但无法带领球队拿总冠军。后来菲尔·杰克逊来了,乔丹接受了“三角进攻”,终于突破瓶颈,由“巨星黑洞”变成了NBA第一人。
  邓肯跟乔丹不一样,他不挨骂,是因为他跟乔丹反着来。乔丹是先个人后团队,被人抓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小辫子;邓肯偏偏是先团队后个人,他愿意为球队做一切牺牲,愿意做苦力而不在乎自己的得分,让人想骂都有些舍不得,让波波维奇想当“菲尔·杰克逊”也无从下手。
  “无欲无求”的邓肯在“让队友打得更好”这一点上,做得比任何人都好;但正是因为“无欲无求”,邓肯的个人攻击能力退化。今年总决赛第三、第四场,邓肯在两个华莱士的夹击之下丑态百出,被封盖,被抢断,禁区内打不进,禁区外擦板也投不进,并且掉进活塞设好的单打独斗的陷阱,马刺一泻千里。最要命的是,邓肯看起来一点火气都没有,和他平时一样,安静地接受这一切。
  2比2了,再也不是为我们的超级巨星找借口的时候了!第五场获胜的球队就是总冠军,这个时候,作为巨星,作为老大,不管队友灵不灵,你不可以不灵;不管对方用几个人夹击、用怎样的手段防守,都不可以成为你打不好的借口。你不仅不能被对手的架势吓倒,还要让对手产生“没有人防得住”的震撼力——说白了,就是不讲道理!
  1997年总决赛,公牛和爵士也是打到2比2,第五场在爵士主场,乔丹食物中毒,但他还是拖着几乎脱水的身体砍下38分,其中包括一个致爵士于死地的三分球——生死存亡之际,没有道理可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邓肯不是没有挺身而出的能力,两年前马刺在西部半决赛埋葬湖人王朝,邓肯就曾在奥尼尔面前里冲外投无所不能,最后一场更是霸气尽显独得37分16个篮板。只不过,在马刺整体实力空前强大的本赛季,邓肯迷失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感觉。
  总决赛第五场,不仅关系到马刺的生死,也关系到邓肯“史上最佳大前锋”的含金量。三天的休息是个有利因素,邓肯可以找找两年前打湖人的录像带。
  波波维奇在一旁指点吉诺比利和帕克,邓肯安静如旧。
  没人能帮他。

~~~~~~~~~~~~~~~~~~~~~~~~~~~~~~~~~~~~~~~~~~~~~~~~~~~~~~~~~~~~~~~~~~~

Jesse 点评:
此文写在2005年NBA总决赛第五场前夕,圣安东尼奥马刺对底特律活塞。马刺胜活塞,在第五场。最后马刺以4:3击败活塞而夺冠。第五场功臣是著名的“NBA里的小人物”Robert Horry,终场前9秒3分绝杀。第7场生死战,吉诺比利危难中爆发,救马刺于即倒。
邓肯,让各种各样的优秀球员凝聚在一起,安静的低调的领导者。

纳(奈)米科技简介

奈米科技,二十一世纪的新技术革命

小东西改变大世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奈米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奈米炭管的发现,超细微具备特定功能的奈米粒子的成功制备,以及最近奈米级电子线路的实现,一个奈米时代正在到来。奈米科技正在被认为与“资讯科技” ,“生物科技” 一起并列为二十一世纪三大科技。奈米科技将在各个层面上影响人类社会。

本质上讲,奈米科技是研究基於一到壹佰奈米这个尺度之间的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和结构。一到壹佰奈米,这个特殊的尺度,正好介于微观(一奈米以下) 与宏观之间。在这个尺度,许多材料或结构都展现出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991年奈米炭管的发现,极大触发了人们对奈米科技的热情。研究发现,奈米炭管具备特异的机械,光学和电学性能。其强度是钢的五倍以上,密度却只有钢的十分之一。科学家们甚至想象在未来人们可以用炭奈米管来建造太空电梯。科学家们利用炭奈米管的特殊的光电性能来设计奈米级的晶体管,期待这些极其微小的奈米晶体管能够用于建造未来的集成电路。科学家们也已经用这些炭奈米管成功地构造出各种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以检测极其细微浓度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分子。在奈米炭管领域,基础与应有开发研究正在迅猛的发展,商业化也正在迅速的进行。

在奈米科技中,奈米炭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最光彩夺目,最具应用前景的分支之一。在奈米科技这个广义的领域中,奈米材料或产品本身具备非常多的应用前景,但奈米科技更多的潜力体现在它几乎可以渗透进任何工业中,包括医学,塑料,能源,电子,和太空工业。在这里,我仅取几个例子表明奈米科技的巨大的应用前景。

奈米科技和医学,生物的结合给科学家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纳米技术让科学家能够以纳米尺度研究、定义及控制材料的结构特性,藉以创造新的物质,包括生命体。科学家用显微操作技术移动果蝇染色体的基因,结果培育出了比正常果蝇多长了一个胸脯和翅膀的果蝇,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操作把果蝇的眼睛搬到不该有眼的地方,把翅膀搬到不该长翅膀的地方。由此不难想像若用纳米技术操纵生物基因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怪物”来。科学家与大众对这种会引起奇特的不可预料变化的生命体的奈米生物技术深怀戒心,有关生物伦理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纳米科技的发展将使得人类可以直接操纵原子,从而实现人们的很多梦想,如制造仅有少数原子构成的微型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游走在血管中吃掉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垃圾,它们可以游走在组织间定向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它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制造面包,甚至于纳米机器人可以自行复制等等。这些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的畅想其实也并非不着边际,分子仿生学就是一门可以使研制纳米机器人成为现实的新学科。医学界最津津乐道的是纳米技术渗入仿生学制出的奈米机器人。这些奈米机器人微小得几乎看不见,仅由数千个原子组成,可以在细胞之间工作。据说在瑞典研制的这种机器人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作,有点像人的手臂,很灵活,能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科学家希望它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可以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这些纳米机器人移动和重新安排人体细胞中的原子排列顺序。被修改了的细胞按照新的指令发挥功能。科学家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命体(某些细菌、病毒等等)改造它们的生命过程,例如把细菌的尾巴去掉装上纳米管道,这种活的东西被称做“生物发动机”。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可以在人的身体里不断替换更新,不断复制。然而正因无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功能,奈米机器人技术成为最有争议的技术之一。尽管奈米机器人技术还只是存在于一些奈米科技的科学界和工程师的头脑里,但世纪各国科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此技术的未来深表忧虑,担心最终人类将反而受其所害。同样,也有许多人认为这些奈米机器人技术纯属人们的幻想,在技术上,工业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反复的表明,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以及新知识的累积,象以往的新技术一样,奈米机器人技术终将被人类实现并且被有益的利用。

现代电子工业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现代电子工业面临一个发展上的十分困难的瓶颈,那就是传统的微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趋势将遇到极大的障碍。到2005年,基本电子元件的尺寸将小到约100纳米,在100奈米以下,量子波动和制造成本将使传统的制备基本电子元件的光刻技术失去原有的效力,随之而来的将是纳米电子学。奈米电子学将使我们向大自然和生物界学习,即如何样像DNA序列那样实现原子级的控制,如何样像细胞一样可以分裂,复制和自结合。奈米电子学的研究成果使在分子水平上研制高性能的纳米级电子元件与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目前,科研小组已经研制出尺度在1到100纳米水平上的纳米晶体管、纳米导线和分子开关。利用这些奈米级的晶体管,奈米导线和分子开关,科学家可以在未来建造出肉眼看不见的计算机,计算性能却远胜目前的最好的电子计算机。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信息通信,能源国防等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奈米材料,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将在新的世纪里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谓“小东西改变大世界” 。

~~~~~~~~~~~~~~~~~~~~~~~~~~~~~~~~~~~~~~~~~~~~~~~~~~~~~~~~~~~~~~~~~~

Jesse 点评:
纳米科技自199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新世纪科技革命”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科技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有待观察验证,但时间不会很多。本人从事纳米科技研究已近十年,目睹了纳米科技文章的爆炸性成长,纳米科技杂志期刊的不断涌现,以及一批纳米教授的平地而起。但是,赚钱才是硬道理。真正赚钱的面向消费者的纳米产品还是没有。是“革命”还是“被革命“,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喜欢的格言

"When nothing seems to help, I go and look at a stonecutter hammering away at his rock, perhaps a hundred times without as much as a crack showing in it. Yet at the hundred and first blow it will split in two, and I know it was not that blow that did it, but all that had gone on before."

-Social reformer, Jacob Riis



“当我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时,我通常会去观察一个石匠的工作。他已经锤了100次,但他面前的石头仍是纹丝不动。也许在他砸下第101次锤子时,石头就会裂成两半。但我知道这不是由那第101锤所决定的.而是由前面100锤中的每一锤所决定的。”

- 著名社会活动家雅格·里斯

江平,华人投资者的传奇,科大校友的骄傲。

江平:成功=冷静+自信+客观
在华尔街去年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百位顶尖交易者”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华裔的名字,他就是年仅43岁的美国赛克资本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江平。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近日刊登长文介绍了他的经历和业绩,称其完全靠业绩挣钱,而其他入围的人大都是大型基金的老板,收入中有资本分红。
  江平199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接着进入史丹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随后进入李曼兄弟公司拉美外汇交易部工作。2005年3月,江平正式加盟赛克公司,投资七国集团的外汇、指数、拉美外汇、债券和欧洲信贷。尽管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亏了七八百万美元,但在总裁科亨的鼓励下,江平当年就成为赛克最出色的基金经理之一。
  2006年,江平把业务扩展到中国和亚洲股票以及全球石油和能源股票。但当年新兴国家的国债和股票遭到重创。是退是进,当时议论纷纷,科亨和寇恩力排众议,全力支持继续扩大,结果当年江平的收益达到近一倍,在赛克第一年就成为全球获利最多的基金经理之一。
  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留美基金经理,江平一直关注祖国的经济发展。2001年,他对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公司的股票被严重低估,但江平毅然对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进行投资,这一举动比股神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还要早。
  1997年和1998年,1美元兑人民币达到8元人民币以上。由于一系列新兴国家货币发生危机,市场上流传人民币必须贬值。但是,江平却认为,美元会贬值,而人民币却会上涨。
  2000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买一套房子,进一个户口”的政策。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根本不用促销,将来一定会增值。这两次正确判断都给他的投资带来巨大的收益。
  2005年,中国股市持续熊市,投资者怨声连连。江平却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已经来临”。当时,许多优质股票市盈率不到10倍,而赢利每年都增长两到三成。江平判断,银行利率不到2%,巨额存款有可能转入股市,大量外资为炒作人民币升值也透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结果,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正确,他投资中国股市获利颇丰。
  江平的朋友蒋明说,江平的独特之处是他具有独立思维和逆向思维,“他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能够在大的市场变化中抓住机会,能够在市场的改变中赚钱”。
  江平现在的投资团队有20人,“团队以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主”。他们分别在纽约和上海两个地方办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股票、债券、外汇和石油等。而他自己则侧重于国与国、行业与行业等宏观比较。他牢记自己的信念,只有一线的将领最了解战局的变化。“尽管我侧重在战略布局,但是有时仍然亲自操盘”。
  作为一个掌控十几亿元投资的基金经理,江平每天工作相当紧张。他每天早晨4时前起床,然后向亚洲打电话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其后,他开始打太极拳,6时进入公司开始工作。中午,他大都回家休息一下,再去工作。晚饭后的7时至9时,他开始亚洲市场的工作。他说,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半小时,但精力却很充沛”。
  江平是江苏省靖江县人。1978年,不到13岁的江平来到扬州中学住校读高中。1981年,他以扬州地区高考状元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读书。1989年,他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以后改学金融,由此踏上金融行业。(蒋黎黎)
  华尔街华裔投资家江平谈成功的要素
  问:有科学家研究过很多天才成功的案例,他们举了巴菲特和泰格·伍兹的例子,认为所有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体育运动员都经过每天大量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造就伟大。而就一个伟大的交易员或者基金经理来说,训练也是最重要的,是何种训练造就了你的成功呢?
  江平(以下简称江):每个中上资质的人经过训练,都能够很好地从事某一行。比如跑马拉松,大部分人都可以去训练,通过科学训练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是每个接受训练的人都能破马拉松的世界纪录的,能破纪录的人都有一定的先天因素。
  做交易需要天生的因素,也需要大量的训练。我是经过了大量的训练的,比如我讲过的改作业。日常交易时,我每天晚上都反复思考白天的交易,反复看模型,看图,这好像杰出的军事专家打仗喜欢看地图,反复看,看烂了还在看。很多打仗的人都是反复研究地图的,这也是训练。
  问:你认为一名成功投资人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江:严谨、刻苦、认真、做事踏实。
  问:你觉得自己幸运么?
  江:感到幸运的是自己冲破了重重障碍。
  问:你觉得自己性格中哪些部分最适合做投资,哪些部分最不适合?
  江:极为冷静,对自己超强地自信,同时又能非常客观地看问题,不停地认识自己,认识了再认识,自我反省。
  问: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谁?
  江:我的父母。
  问:你每日的日程如何安排的?
  江:每天早晨4:00起床,从美国打亚洲电话,或从亚洲打美国电话,观察全球市场动态,然后锻炼身体。6:00到公司,中午回家休息一下再工作,晚饭后,从7:00到9:00继续在另一个时区工作。每天若能睡足四个半小时就能精力充沛。
  问:你周末或节假日做什么?
  江:送我一双儿女去中文学校,与夫人及全家围坐一桌享受一顿轻松的晚餐。基本上周末一天陪家人,一天工作。
  问:你最爱的运动或者娱乐有哪些?
  江:太极拳,跑步,篮球,足球,围棋。我曾两度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围棋比赛,现在我常常一边打电话,一边打太极拳。
  问:你一边打电话,一边打太极拳?
  江:我特别注重身体健康,所以请了一位高手教我太极拳。太极拳看似动作很慢很轻,但对我身体特别有用。我一般在打拳时和人聊事情,有时一边慢跑一边聊。我每天坚持锻炼三至四个小时。
  打太极拳让我体会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做人、做交易很有帮助。锋芒毕露和一些坏脾气在打太极拳后慢慢改掉了,同时我还慢慢体会到顺其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更高境界。
  问:你最好的朋友是投资圈内的吗?
  江:以前都是圈子外的,现在逐渐圈子内的朋友也很多。
  问:你喜欢看哪些投资书籍?
  江:华尔街出的任何东西我几乎都不看,我喜欢看历史,看社会,观察生活。
  问:你想过退休吗?
  江:我太喜欢投资这行了,我不会退休。除去家庭和工作外,我开始关心公益事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国家对我投入甚大,老师对我期望甚高,但我至今尚未能为国效力,我希望以后能为祖国的金融事业直接作贡献,也希望为祖国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作贡献。

~~~~~~~~~~~~~~~~~~~~~~~~~~~~~~~~~~~~~~~~~~~~~~~~~~~~~~~~~~~~~~~~~
Jesse 点评:
通常当一个人成功出名后,他或她公开采访时讲的成功经验通常意义不大。会有一些扭曲放大的成分。作为一个化学出身的科大毕业生,本人也深感冲破重重障碍的重要性,尤其当你要转行的时候。决心压倒一切,剩下的就是踏实苦干了。

打造成功事业的20个要点(转贴)

1、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因为你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所以你一定要感兴趣才行,如果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是得不到成功的。
2、自己当老板——为别人打工,你很难变成巨富的,老板一般都是尽量缩减开支,他的目标并不是使职员变成有钱人。
3、提供一种有实效的服务、或一种实际的产品——以写作、绘画或作曲变成百万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是很小,而在营造业、房地产、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比较大。记住,出版商赚的钱比作家多得多。
4、如果你坚持要用自己的灵感来创业?—— 最好选择娱乐业,在这方面,发财的速度相当快,流行歌曲和电视最理想。
5、不论你是演员或商人,尽量增加你的观众—— 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所赚的钱一定比不上替大唱片公司灌唱片的人,地方性的商人,不会比全国性的商人赚的钱多。
6、找出一种需要,然后满足它——社会越变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最先发现这些需求而且满足他们,和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人,就是最先成为富翁的人。
7、要敢采用不同的方式——新的方法和新产品,会造成新的财富。但必须确定你的新方法比旧方法更理想,新方法必须能增进产品外观、效率、品质、方便或者降低成本。
8、充分利用你的专业教育,或特殊才能——如果你烧得一手好菜,而却要去当泥水匠,那就太笨了。
9、开始发展之前,要对周围的情形研究一番——政府机关和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不少资料,先做研究,可以节省你不少时间和金钱。
10、减少费用,但不能牺牲品质——否则你等于是在慢性自杀,赚钱的机会不会大。
11、和同行的朋友维持友谊——他们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12、尽量把时间花在事业上——一星期6天是最低要求,能工作7天就更好了,一天14小时到16小时很平常。你必须先牺牲家庭和娱乐,直到你事业站稳为止,到时你才能把责任分给别人。 13、自己下决心和敢说实话——听听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但你自己要下决心。拐弯抹角,只会浪费时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出来。
14、要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犯错并不是一种罪行,犯错不改才是罪过。
15、要累败累战——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你会学到正确的方法论。
16、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中——一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立即把它放弃。世界上有无数的方法,把时间浪费在旧观念中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17、量力而为——如果你损失得起10万元的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你5万元都赔不起,而一旦失败的话,你就完蛋了。
18、重复投资——不要让你的利润空闲着,要继续投资下去,最好投资别的事业或你能控制的事业上,那样才能钱滚钱,替你增加好多倍的财富。
19、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最初时候你要自己记账,但除非你本身是个会计师,不然还是请个精明的会计师好,因为他会决定你的成功或失败,这是值得你投资的。
20 、维持你的健康和平静心灵——否则拥有再多的钱也没有意思了。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Visit Junmin and family, Beaumont, Texas

From left, Yuhsien Yang, Zhaoyu Wang, Junmin Ji, Hui Li, Karen, Jenny
In the Christmas holiday of 2006, just after I finished my Ph.D. preliminary exam, Yuhsien and I started a Texas trip to visit a couple of friends there. We visited the old friend Junmin Ji and his family in Houston, Texas. This picture was taken at a laker near Houston, where we tried the fishing.
Jummin is my good friend and also colleague when I was in Coffer's group in Chemistry Department at TCU, Fort Worth, Texas. TCU is my first stop of my America adventure. Like a brother, Junmin taught me not only expertise and know-how in chemistry, more importantly, but also very helpful advisory regarding living and working in America. His wife, Hui, is really a good cook and life lover. Great family. I cherish the friendship with Junmin and his family. Time is just flying. When Junmin and I were in TCU, his youngest daughter, Karen, just start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When I saw her again 6 years later, Karen is the major role of the dancing team in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Commencement ceremony, UIUC, May, 2008

From left, Chancellor Herman, Wife Yuhsien Yang, Dr. Zhaoyu Wang, President White
On May 11, Yuhsien and I went back to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to attend the Commencement Ceremony. The Ph.D. study in Engineer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s demanding, tough, and also a rewarding journey. Here I should extend special thanks to my wife, Yuhsien Yang, for her continuous and endless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Yuhsien accompanied me through the demanding five years in Urbana-Champaign. She is a great wife and special woman. Without her, I don't believe that I can get through the grilling process of Ph.D. study. The presence of her always makes me believe we have a better tomorrow yet to come. Yuhsien always encourages me to keep motivating and challenging myself to push myself harder. She makes me believe that only the sky is my limit and 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Yuhsien by side, I always believe next goal is just there to shoot.
I also owe great thanks to my parents who live in China, tens of thousand miles away from me. My father was born in a small business owner family with its fortune almost lost completely when he was a kid. My father was smart and hard working.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turmoil in 1950's China, he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more advanced education. He had to make a tough living out of a small pitch of farming land in south eastern China. My mother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nd she almost did not get any formal education. By witnessing the political turmoil in 1950's and 1960's China and getting through the tough live in a small rural village, my parents believe good education can change the destiny of their children. They work hard to support me and my old brother to receive the best education they can provide. They encourage me to reach my next level of achievement. Mom and dad, I miss you very much. I hope to see you two soon.
I dedicated my Ph.D. degree to my wife, Yuhsien Yang, and to my parents.

Chancellor's Wife, Dr. Zhaoyu Wang

From left, Dr. Zhaoyu Wang, Yuhsien Yang, Sue, Tom

The study life in Urbana-Champaign is tough, but I also make good friends there. I got to know Tom in a leadership program where he served as the group facilitator. I remember the topic I discussed with him keenly is what is influence. Sue is Tom's wife, a lawyer works for local community as a volunteer. What inspired me most by Sue and Tom is that they came back to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o get their advanced degrees in their mid 40's, a J.D. for Sue and a Ph.D. in Education for Tom. It is really never too old to learn. They are the examples of endless learning. To learn is fun.

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

My current research effort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 my current research effort. Later, I will summarize my past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I just started my new job two months ago. After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I made a couple of strategic decisions. I focus my research effort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in thin films and nanowires. A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has been initiated with a senior scientist to fabricate thermoelectric nanowire devices.

Thin film technolog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oth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s. I applied two technologies to deposit thin films, i.e.,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and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CSD). Spin-on based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holds great promises in industry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simplicity and cost effective nature. In my humble opinion (IMHO), simpler is better for industry. Complex is not good for making money.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are my targets for thin film devices. The adventure has just begun. I will update any progress.

Invester in Marekt vs Voter in Election

It seems the mind of voter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stock market players:Hope and Reject. Wishfully hope something will happen in his/her favor: in vote, hope his/her favorable candidate can rise up and when that indeed happens, he/she will get very excited, very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of price movement in stocks. More interesting, when something unfavorable happens, he/she very much tends to reject to believe and confront the facts.He/she will hope that unfavorable thing will go away and his/her candidate will come back again. due to the similarity, I guess that is why both voters and stock players are so easily being manipulated by information from media,internet, radio, etc. Very interesting.

Introduce myself

Hello, my name is Zhaoyu (Jesse) Wang. I am from a small town in Dongyang, Zhejiang,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for my B.S. degree in Chemistry. Then I came to US and obtained my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Currently I am working in th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 as a Director's Funded Postdoctoral Fellow. I started my research career in nanotechnology as a chemist. In Ph.D., I received extensive training in material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y research interests broadly include electronic materials in thin films and nanowires with applications in energy such as solar cells, thermoelectric, ferroelectric and piezoelectrics. My other interests for fun includ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vestment, formula 1 racing, tennis, NBA, etc. I am an avid reader, tennis player. I like workout. Welcome to my Blog to share your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