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

Love in the Winter, Illinois




Visit Harvard, 2003





心灵鸡汤:饺子只吃馅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心灵鸡汤:阿土仔的影响力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 SIR!” 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Michael Schumacher

永远的迈克尔·舒马赫

米夏埃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1969年1月3日-)也常被称为迈克尔·舒马赫,生于许尔特,是一名已退役的德国一级方程式赛车車手。舒马赫是现代最优秀的F1车手之一,在他16年的職業生涯中,幾乎刷新了每一項紀錄。

出身背景
迈克尔·舒马赫出身於一個德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父親為磚匠,也是一個卡丁賽車場的負責人,這種條件使他自幼即有機會從事卡丁車運動。儘管家庭經濟條件不甚富裕,但舒马赫的父親仍然替他爭取到了足夠的贊助,使得舒马赫很早就得以展露他的才華。

卡丁車時代
舒马赫自幼就參加卡丁車賽,1984、1985年他連續兩年取得德國青少年卡丁車總冠軍,1987年更獲得了歐洲卡丁車總冠軍,出色的表現使他受到了梅塞德斯-朋馳(Mercedes-Benz)車廠的讚賞,拔擢他參加F3以及房車賽事。

初階方程式時代
1990年,舒马赫獲得了德國F3總冠軍,並且參加了當年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在最後一圈,舒马赫和領先的芬蘭車手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發生碰撞,導致哈基宁退賽,舒马赫拿下了本次大賽的冠軍。

F1

喬丹車隊時代

1991年
1991年8月,舒马赫獲得了F1喬丹車隊(Jordan F1 Team)老闆艾迪·喬丹(Eddie Jordan)的賞識,得到了乔丹车队測試車手的席次,因而得到機會進入F1。由于乔丹车队的车手 Bertrand Gachot 在伦敦闹事而被判刑,舒马赫因此得以顶替他出赛比利时站的比赛。初次出赛的舒马赫駕駛沒有競爭力的喬丹賽車在排位赛取得了惊人的第七位成績,雖然正式比赛中,由于赛车离合器故障,他在第一圈即退出比赛,但是他出色的表現已經受到不少車隊的矚目。

贝纳通车队時代

1991年
贝纳通车队(Benetton F1 Team)的總監布理亞托利( Flavio Briatore)由於隊上車手莫瑞諾(Roberto Moreno)的表現始終不理想,因此看上了舒马赫的天分。经过一番斡旋,舒马赫在两周后就轉投贝纳通车队(Benetton F1 Team),并在他职业生涯的第二场比赛義大利蒙扎(Monza)站中取得第五名。

1992年
1992年,舒马赫在大雨中的比利时站夺得个人第一座分站冠军。在本年法國站,舒马赫起跑後衝撞了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的賽車,導致對方退賽,並引發紅旗,塞纳在混亂中大聲斥責舒马赫。在德國站的練習賽中,兩人再次爆發衝突,事後塞纳嚴厲的警告舒马赫,但塞纳也感受到了年輕的舒马赫的威脅。本年舒马赫以53分的積分獲得了年度排名第三位的佳績,勝過了塞纳的50分。

1993年
1993年,開幕戰南非站,舒马赫死命的追擊前方正在惡鬥中的塞纳和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對兩位前輩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令人感受到F1世代交替的時代來臨了。年終,他在車手年度排名得到第四位。

1994年
1994年,舒马赫在前兩站連續擊敗開季前最被看好能夠奪下本年度世界冠軍的塞纳。第三站塞纳不幸車禍身亡,之後他一度在積分榜遙遙領先,但接下來舒马赫遭到黑旗處份被罰停止出賽兩場(有謠言指這是FIA為了挽救塞纳過世後F1人氣低迷不振的危機所設計的陰謀),使得威廉姆斯車隊(Williams F1 Team)的戴蒙·希爾(Damon Hill)追趕上來。在最終戰澳洲站,舒马赫和希爾兩人在彎道上撞上,最終舒马赫贏得個人第一個座世界冠軍。

1995年
1995年,舒马赫強勢的在全年17站中贏得9座分站冠軍,追平了尼格·曼塞尔(Nigel Mansell)的紀錄,並且帥氣的衛冕了偉大的世界冠軍。

法拉利车队時代

1996年
1996年,舒马赫和部分贝纳通车队(Benetton F1 Team)的工程師轉投名門法拉利车队,當時的法拉利車隊已經低迷了十餘年,舒马赫的到來使得法拉利車隊得以重新振作,但是當年法拉利車隊的賽車仍難以和當時最強的威廉姆斯車隊的賽車抗衡,當年賽季成為了威廉姆斯車隊兩位車手戴蒙·希爾和新人维伦纽夫(Jacques Villeneuve)兩雄競爭的局面,舒马赫早早失去了爭冠的機會。


1997年
1997年,舒马赫以領先威廉姆斯車隊車隊的維倫紐夫一分的優勢進入了最後閉幕賽歐洲站。比賽中,舒马赫故意撞击維倫紐夫的赛车,试图让維倫紐夫提前退出比赛。最终維倫紐夫得以繼續比賽獲得了世界冠軍,舒马赫則被FIA取消了該年的所有積分以及名次。

1998年
1998年,賽季一開始迈凯轮车队(McLaren F1 Team)取得了領先的地位,但是舒马赫並未放棄,最後盡力追趕,贏得了六個分站的冠軍。在最終站日本站,舒马赫必須擊敗米卡·哈基宁,才可以逆轉獲得年度冠軍。舒马赫雖然獲得竿位但起跑熄火,被迫在重跑時從後排起跑,雖然舒马赫奮力追擊,不久即跟上了領先集團,但隨後又在比賽中爆胎,因而失去了奪冠的機會。

1999年
1999年,舒马赫開幕後表現甚佳績分領先,但不幸在第8站英国站發生事故而斷腿,长达三个月無法參加比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賽季繼續進行而無能為力。在缺席7場比賽之後,舒马赫被車隊緊急徵召回來支援隊友艾迪·厄文(Eddie Irvine)和哈基宁爭奪世界冠軍,但最後功敗垂成。不過最終法拉利车队仍然奪下自1983年以來的首次车队冠军。

2000年
2000年,在賽季中,舒马赫和哈基宁呈現激烈的拉鋸戰。賽季末,舒马赫以四連勝擊敗了哈基宁,並且为法拉利车队贏得了自1979年以來整整21年後的首次车手年度世界冠軍,这也是他第三次夺此殊荣。

2001年
2001年,舒马赫整個賽季均保持領先,在比利時站,舒马赫打破了阿兰·普罗斯特保持的最多分站冠军(51勝)的记录。最終舒马赫輕鬆的蟬聯冠軍,這是他第四度獲得年度冠軍。


2002年
2002年,舒马赫以壓倒性的優勢,全年獲得破紀錄的11座分站冠軍,並且創下賽季內每場比賽皆登上頒獎台的紀錄。最終舒马赫提前六站於法國站封王,成為傳奇車手胡安·曼紐·方吉奧(Juan Manuel Fangio)之後第一個連續三年奪取世界冠軍的車手。

2003年
2003年,迈凯轮车队和威廉姆斯車隊崛起,舒马赫僅以微弱的优势在最後一站才艱苦的战胜了对手迈凯轮车队的奇米·雷克南(Kimi Räikkönen),以及威廉姆斯車隊的胡安·巴布羅·蒙托亞(Juan Pablo Montoya),第六次夺得车手总冠军,打破了方吉奥五次夺冠的记录,同时也为法拉利车队连续五年夺得车队总冠军。

2004年
2004年,舒马赫气势如虹,開季連勝五場,不過在摩纳哥站的隧道中與蒙托亞碰撞而退出比赛,但之後又創下七連勝的紀錄,在開季後的十三場比賽一共取得十二場的勝利,重現了2002年絕對的優勢,使得本賽季早早失去了懸念。比利時站结束后,他以絕對的优势第七次夺得车手总冠军。并获得了创记录的148分。

2005年
2005年,法拉利車隊陷入低潮,身為「七冠王」的舒马赫,也跌落职业生涯的低谷,舒马赫開幕後运气不佳,多次遭到退赛的厄运,僅僅在美國站靠著大部分車隊因為安全理由退賽,只有六輛賽車(且除了法拉利之外皆為毫無競爭力的小型車隊)參戰的情況之下,勉強拿到一座難堪的分站冠軍。最終舒马赫衛冕世界冠軍失利,敗給了雷諾車隊(Renault F1 Team)的费尔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2006年
2006年,舒马赫在第四戰聖瑪利諾站得到第66次竿位,打破了塞纳保持的紀錄。不過在摩纳哥站的排位赛中,舒马赫在最后阶段故意将赛车停在了赛道中央,迫使其他车手减速慢行,来确保个人的竿位。但是在经过了FIA长达8小时的调查后,排位赛成绩被取消,這是他職業生涯的一大污點。美国站前,在落后高達26分的不利情况下,舒马赫開始追擊领先的阿隆索,中国站後,他超越了阿隆索的积分,重燃了夺得第八个年度车手冠军的希望,不過在日本鈴鹿站他的法拉利賽車爆缸,使他挑戰冠軍的夢想破滅。雖然在巴西站仍有機會奪冠,但最終只能取得一席第四。舒马赫在義大利站賽後(2006年 9月10日)正式宣佈將在2006年賽季結束後退休。

怀念





Catch Michael Schumacher

Michael Schumacher in 2003 US Grand Prix
I took the picture with my 3 Mega pixels Sony camera.

Zhaoyu in TCU 2

Zhaoyu's Weapon at TCU, Chemistry
Zhaoyu used this "weapon" for about two years. It was his bread and butter. Basically, it is an in-house design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reactor for the growth of nanostructures, nanowires or nanoparticles. Compared to advanced CVD system used in industry, it was simple and rudimentary, but it worked very well for me. It helped me publish two high impact journal papers.
Postdoc: Priyo, Colleague and Friend
Dr. Priyo came from India, an excellent chemist specialized in the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Later, Dr. Priyo moved to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o continue his postdoc training. And later, he landed a faculty position in a research university. Dr. Priyo liked to dance and sing Indian songs when he was doing his experiment.

Robert Senter, Colleague and Friend
Robert Senter was also a graduate student when Zhaoyu was at TCU. At TCU, he worked on erbium doped silicon nanoparticles. He liked to listen to music when he was growing his nanoparticles. After Ph.D., Robert moved to UCLA for postdoc career and stayed there till now.

Zhaoyu in TCU 1

From left: Coffer, Minter, Pradeep, Ji Wu, Montchamp
Celebration after defense, M.S. degree.

Thanks to the advisory and support of Professor Coffer, Zhaoyu completed his M.S. degree in Chemistry in December 2002.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永远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
Jesse点评:
人们通常更加乐意被人夸奖聪明智商高,而不是勤奋刻苦专注执着之类的。长大了才明白聪明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想达成一件目标,重复做几次,形成习惯,然后从头做到完,就可以了。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ZT)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于是我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考学是我跳出农门唯一的机会。……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了。我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因为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我发现自己真是土得掉渣,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终于毕业了,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我要租房,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

  在奋斗了18年之后,“我”终于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与周围的白领没有什么差别。“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3年前,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一代人的真实写照。然而,3年过去,我恍然发觉,他言之过早。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那年我25,无数个夙兴夜寐,换来一个硕士学位,额上的抬头纹分外明显,脚下却半步也不敢停歇。如果不想让户口打回原籍,子子孙孙无穷匮,得赶紧地找份留京工作。你呢?你不着急,魔兽世界和红色警报?早玩腻了!你野心勃勃地筹划着“创业创业”。当时李彦宏、陈天桥、周云帆,牛人们还没有横空出世,百度、Google、完美时空更是遥远的名词,可青春所向披靡不可一世,你在校园里建起配送网站,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大小媒体的记者蜂拥而至。334寝室很快在全楼名噪一时,小姑娘们从天南地北寄来粉粉的信纸,仰慕地写道:“从报上得知你的精彩故事……”得空,爬上楼顶吹吹风,你眉飞色舞地转向我,以照顾自己人的口气说,兄弟,一起发财如何?

  好呀,可惜,我不能。创业于你,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启动资金有三姑六眷帮忙筹集,就算铩羽而归,父母那三室一厅、温暖的灶台也永不落空。失败于我,意味着覆水难收一败涂地,每年夏天,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爹娘要扛着腰肌劳损在大日头下收割5亩农田。我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戴着借来的手表与心爱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当你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兴奋地报告全班时,我冷静地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去做最后一份家教。没错,“这活儿技术含量忒低”,但在第一个月工资下发前,我租来的立锥之地与口粮全靠它维持。

  不多久,互联网就遭遇了寒流,你也对创业意兴阑珊,进了家国有性质的通信公司,我被一家外企聘用。坐井观天的我,竟傻傻地以为扳回了一局。明面上的工资,我比你超出一截,税后8000,出差住5星级宾馆,一年带薪休假10天。玩命一样地投入工作,坚信几年后也有个童话般的结尾,“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午餐时间,最抢手的是各层拐角处的微波炉,“白领”们端着带来的便当,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后来,物业允许快餐公司入住,又出现了“千人排队等丽华”的盛况。这些月入近万的人士节约到抠门的程度。一位同事,10块钱的感冒药都找保险公司理赔;另一位,在脏乱差的火车站耗上3个小时,为的是18:00后返程能多得150元的晚餐补助。

  这幕幕喜剧未能令我发笑,我读得懂,每个数字后都凝结着加班加点与忍气吞声;俯首帖耳被老板盘剥,为的是一平米一平米构筑起自己的小窝。白手起家的过程艰辛而漫长,整整3年,我没休过一次长假没吃过一回鸭脖子;听到“华为25岁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也半点儿不觉得惊讶,以血汗、青春换银子的现象在这个行业太普遍了。下次,当你在上地看见一群人穿着西装革履拎着IBM笔记本奋力挤上4毛钱的公交车,千万别奇怪,我们就是一群IT民工。

  惟一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离理想中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突如其来地,你的喜讯从天而降:邀请大家周末去新居暖暖房。怎么可能?你竟比我快?可豁亮的100多平方米、红苹果家具、37寸液晶大彩电无可质疑地摆在眼前。你轻描淡写地说,老头子给了10万,她家里也给了10万,老催着我们结婚……回家的路上,女朋友郁郁不说话,她和我一样,来自无名的山城。我揽过她的肩膀,鼓励她也是鼓励自己,没关系,我们拿时间换空间。

  蜜月你在香港过的,轻而易举地花掉了半年的工资,回来说,意思不大,不像TVB电视里拍的那样美轮美奂;我的婚礼,在家乡的土路、乡亲的围观中巡游,在低矮昏暗的老房子里拜了天地,在寒冷的土炕上与爱人相拥入眠。幸运的是,多年后黯淡的图景化作妻子博客里光芒四射的图画,她回味:“有爱的地方,就有天堂。”

  我们都想给深爱的女孩以天堂,天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你的老婆当上了全职太太,每天用电驴下载《老友记》和《越狱》;我也想这么来着,老婆不同意,你养我,谁养我爸妈?不忍心让你一个人养7个人。当你的女孩敷着倩碧面膜舒服地翘起脚,我的女孩却在人海中顽强地搏杀。

  两个人赚钱的速度快得多。到2004年年底,我们也攒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万,谁知中国的楼市在此时被魔鬼唤醒,海啸般狂飙突进,摧毁一切渺小虚弱的个体。2005年3月,首付还够买西四环的郦城,到7月,只能去南城扫楼了。我们的积蓄本来能买90平方米的两居来着,9月中旬,仅仅过去2个月,只够买80多平。

  没学过经济学原理?没关系。生活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资产泡沫与流动性泛滥。这时专家跳出来发言了,“北京房价应该降30%,上海房价应该降40%。”要不,再等等?我险些栖身于温吞的空方阵营,是你站出来指点迷津:赶快买,房价还会涨。买房的消息传回老家,爹娘一个劲儿地唏嘘:抵得上俺们忙活半年。在他们看来,7500元一平方米是不可思议的天价。3年后的2008,师弟们纷纷感叹,你赚大发了,四环内均价1万4,已无楼可买。

  几天前,我看见了水木上一句留言,颇为感慨:“工作5年还没买房真活该,2003年正是楼市低迷与萧条之时。等到今天,踏空的不仅是黄金楼市,更是整个人生。”

  真要感谢你,在我不知理财为何物之时,你早早地告诉我什么叫消费什么叫投资。

  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前瞻的眼光和投资的观念。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小地方、只知埋头苦干的兄弟们,太过关注脚下的麦田,以至于错过一片璀璨的星空。你的理论是,赚钱是为了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买到喜爱的商品,让生活心旷神怡。而我的农民兄弟——这里特指是出身农家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兄弟,习惯于把人民币紧紧地捏在手中。存折数字的增长让他们痴迷。该买房时,他们在租房;该还贷时,他们宁可忍受7%的贷款利率,也要存上5年的定期。辛苦赚来的银子在等待中缩水贬值。他们往往在房价的巅峰处,无可奈何地接下最后一棒;也曾天真地许愿,赚够100万就回家买房。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老家的房价,二线、三线城市甚至乡镇的都已疯长。

  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在于此。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当我还清贷款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上证指数6000点,当我好容易试水成为股民,你清仓离场,转投金市;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要不要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4个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抚养起独二代;黄金周去一趟九寨沟挺好的了,你不满足,你说德国太拘谨美国太随意法国才是你向往的时尚之都……

  我的故事,是一代“移民”的真实写照——迫不得已离乡背井,祖国幅员辽阔,我却像候鸟一样辗转迁徙,择木而栖。现行的社会体制,注定了大城市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活便利。即便取得了一纸户口,跻身融入的过程依然是充满煎熬,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才获得土著们唾手可得的一切。曾经愤慨过,追寻过,如今,却学会了不再抱怨,在一个又一个缝隙间心平气和。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遗憾,正是差距和为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强了生命的张力,使其更有层次更加多元。

  可以想见的未来是,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会相聚于迪斯尼(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讲起父亲的故事,我的那一个,虽然不一定更精致更华彩,无疑曲折有趣得多。那个故事,关于独立、勇气、绝地反弹、起死回生,我给不起儿子名车豪宅,却能给他一个不断成长的心灵。我要跟他说,无论贫穷富贵,百万家资或颠沛流离,都要一样地从容豁达。

  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么打紧呢?生活姿态的优雅与否,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资。它取决于你品茗的态度。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
Jesse 点评:
我也来自农村。文中所述,感同身受。我妻子来自宝岛台湾台北市。自幼生活条件虽说不是富豪出身,却也相当优越。我曾开玩笑讲,我奋斗了30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坐飞机旅行。反省自问,第一代移民来美国,图什么?
十年寒窗,考上中国著名大学,圆了父亲的心愿。父亲自幼聪明好学,阶级成分原因无法完成高等教育。
五年科大生涯加上来美后积极进取,拿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工程博士学位,了了自己在大学时的心愿。
这是终点吗?来美8年,人生价值观念起了巨大的变化。数理化不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已经极其商业化。科学家教授跟商人个体户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交换的东西不一样罢了。看着白人们玩着各种游戏,心里面不免痒痒的。
自己也在一年一年地老去,想有所作为,兼济天下的念头从来都没有冷却过。
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兔子写论文

一只兔子在山洞外正在写论文。

一只狼走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
答:“论文”
狼又问:“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答:“论兔子如何吃掉狼”

狼听了哈哈大笑,兔子说:我写的论文大部分稿子在洞里,我把道理写的很清楚。狼想
先看看她写的什么以后再吃掉兔子,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
山洞,依然坐在那继续写。

一只狐狸走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
答:“我在写论文”
狐狸继续问:“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答:“论兔子如何吃掉狐狸”

狐狸笑了,由于好奇也跟随兔子进入山洞看她的文章,结果还是兔子独自走出洞来。

山洞内, 一只老虎一边剔着牙,一边读着兔子交上来的论文:“一个动物,能力大小并
不重要,关键要看你的导师是谁”。
~~~~~~~~~~~~~~~~~~~~~~~~~~~~~~~~~~~~~~~~~~~~~~~~~~~~
好学生找名导师 = 小老虎在大老虎的洞外(没话说,想吃谁吃谁)
好学生找AP = 小老虎在大兔子的洞外(靠自己,只要不去学吃箩卜,最后至少还能吃几只小狼)
普通学生找名导师=小兔子在大老虎的洞外(靠导师罩着还能吃几只狼)
普通学生找AP = 小兔子在大兔子的洞外(一起吃掉)

~~~~~~~~~~~~~~~~~~~~~~~~~~~~~~~~~~~~~~~~~~~~~~~~~~~~~~~~~~~~~~~~~
Jesse 点评:
中国也罢,美国也罢,要想成功,自身的努力固然极其重要,但是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你背后站着谁。Network, network, network! 要有关系,Guanxi.
In nanotechnology, Charles Lieber at Harvard is the big Tiger, Peidong Yang used to be his little tiger, now he is also a big tiger. Who are rabbits? : )

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孟良崮战役

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孟良崮战役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加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野战军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实施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粟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

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自杀?)。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张军长"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双方相近的伤亡代价,陈毅、粟裕赢得胜利而记入史册。

当战斗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有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时,此时就看双方将士谁能坚持到最后,部队统帅的谋略已无多大意义。如国军将士不惜血本地向张灵甫靠拢,只怕华野当时就要崩盘。所以说粟裕将军用兵在一个“险”字,非有气吞万里如虎之魄力是不敢作战的,故其指挥的战役是不能复制的。对比林总指挥的战役,则在一个“稳”字,是可以复制的。而国军先天性缺乏相互配合,连共军一个旅都未全歼过.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场共军27万:国军45万但实际却是4,5个纵队(军)10多万人围攻一个整编师(军)3万多人的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

Jesse 点评:
军事战争也好,商业较量也好,人际交锋也罢,执行最重要。没有行之有效勇往直前的执行力,再好的蓝图也只是蓝图。

邓肯的瓶颈

邓肯的瓶颈

邓肯站在悬崖边,往前一步是巅峰,后退一步就要堕入万丈深渊。
  总决赛开始前,都说邓肯是本轮对决中惟一一个超级巨星,但四场打完,似乎看不出这位巨星与其他人有多大区别。前两场邓肯灵,但吉诺比利大放异彩才是马刺大胜的关键;后两场吉诺比利哑火,邓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马刺不被羞辱。
邓肯不好吗?前四场他场场两双,平均每场抢下13.5个篮板,其中3.75个前场篮板,而这些都是在与活塞强大内线的对抗当中得到的。就这样,邓肯被小心保护着,波波维奇不敢骂他,也无从骂起。但是,谁来承担第三场和第四场32次出手只命中10个的责任?
  在NBA的第八个年头,邓肯遭遇“巨星瓶颈”。
  乔丹也曾遭遇“瓶颈”:1987年,乔丹开始垄断NBA得分王;1988年,乔丹拿了年度MVP;1989年,乔丹打出场均32.5分、8.0个篮板、8.0次助攻的全能表现;但到1990年,乔丹的公牛还是连续第三年在季后赛被活塞淘汰,于是有人说乔丹是“巨星黑洞”——个人很成功,但无法带领球队拿总冠军。后来菲尔·杰克逊来了,乔丹接受了“三角进攻”,终于突破瓶颈,由“巨星黑洞”变成了NBA第一人。
  邓肯跟乔丹不一样,他不挨骂,是因为他跟乔丹反着来。乔丹是先个人后团队,被人抓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小辫子;邓肯偏偏是先团队后个人,他愿意为球队做一切牺牲,愿意做苦力而不在乎自己的得分,让人想骂都有些舍不得,让波波维奇想当“菲尔·杰克逊”也无从下手。
  “无欲无求”的邓肯在“让队友打得更好”这一点上,做得比任何人都好;但正是因为“无欲无求”,邓肯的个人攻击能力退化。今年总决赛第三、第四场,邓肯在两个华莱士的夹击之下丑态百出,被封盖,被抢断,禁区内打不进,禁区外擦板也投不进,并且掉进活塞设好的单打独斗的陷阱,马刺一泻千里。最要命的是,邓肯看起来一点火气都没有,和他平时一样,安静地接受这一切。
  2比2了,再也不是为我们的超级巨星找借口的时候了!第五场获胜的球队就是总冠军,这个时候,作为巨星,作为老大,不管队友灵不灵,你不可以不灵;不管对方用几个人夹击、用怎样的手段防守,都不可以成为你打不好的借口。你不仅不能被对手的架势吓倒,还要让对手产生“没有人防得住”的震撼力——说白了,就是不讲道理!
  1997年总决赛,公牛和爵士也是打到2比2,第五场在爵士主场,乔丹食物中毒,但他还是拖着几乎脱水的身体砍下38分,其中包括一个致爵士于死地的三分球——生死存亡之际,没有道理可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邓肯不是没有挺身而出的能力,两年前马刺在西部半决赛埋葬湖人王朝,邓肯就曾在奥尼尔面前里冲外投无所不能,最后一场更是霸气尽显独得37分16个篮板。只不过,在马刺整体实力空前强大的本赛季,邓肯迷失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感觉。
  总决赛第五场,不仅关系到马刺的生死,也关系到邓肯“史上最佳大前锋”的含金量。三天的休息是个有利因素,邓肯可以找找两年前打湖人的录像带。
  波波维奇在一旁指点吉诺比利和帕克,邓肯安静如旧。
  没人能帮他。

~~~~~~~~~~~~~~~~~~~~~~~~~~~~~~~~~~~~~~~~~~~~~~~~~~~~~~~~~~~~~~~~~~~

Jesse 点评:
此文写在2005年NBA总决赛第五场前夕,圣安东尼奥马刺对底特律活塞。马刺胜活塞,在第五场。最后马刺以4:3击败活塞而夺冠。第五场功臣是著名的“NBA里的小人物”Robert Horry,终场前9秒3分绝杀。第7场生死战,吉诺比利危难中爆发,救马刺于即倒。
邓肯,让各种各样的优秀球员凝聚在一起,安静的低调的领导者。

纳(奈)米科技简介

奈米科技,二十一世纪的新技术革命

小东西改变大世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奈米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奈米炭管的发现,超细微具备特定功能的奈米粒子的成功制备,以及最近奈米级电子线路的实现,一个奈米时代正在到来。奈米科技正在被认为与“资讯科技” ,“生物科技” 一起并列为二十一世纪三大科技。奈米科技将在各个层面上影响人类社会。

本质上讲,奈米科技是研究基於一到壹佰奈米这个尺度之间的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和结构。一到壹佰奈米,这个特殊的尺度,正好介于微观(一奈米以下) 与宏观之间。在这个尺度,许多材料或结构都展现出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991年奈米炭管的发现,极大触发了人们对奈米科技的热情。研究发现,奈米炭管具备特异的机械,光学和电学性能。其强度是钢的五倍以上,密度却只有钢的十分之一。科学家们甚至想象在未来人们可以用炭奈米管来建造太空电梯。科学家们利用炭奈米管的特殊的光电性能来设计奈米级的晶体管,期待这些极其微小的奈米晶体管能够用于建造未来的集成电路。科学家们也已经用这些炭奈米管成功地构造出各种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以检测极其细微浓度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分子。在奈米炭管领域,基础与应有开发研究正在迅猛的发展,商业化也正在迅速的进行。

在奈米科技中,奈米炭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最光彩夺目,最具应用前景的分支之一。在奈米科技这个广义的领域中,奈米材料或产品本身具备非常多的应用前景,但奈米科技更多的潜力体现在它几乎可以渗透进任何工业中,包括医学,塑料,能源,电子,和太空工业。在这里,我仅取几个例子表明奈米科技的巨大的应用前景。

奈米科技和医学,生物的结合给科学家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纳米技术让科学家能够以纳米尺度研究、定义及控制材料的结构特性,藉以创造新的物质,包括生命体。科学家用显微操作技术移动果蝇染色体的基因,结果培育出了比正常果蝇多长了一个胸脯和翅膀的果蝇,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操作把果蝇的眼睛搬到不该有眼的地方,把翅膀搬到不该长翅膀的地方。由此不难想像若用纳米技术操纵生物基因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怪物”来。科学家与大众对这种会引起奇特的不可预料变化的生命体的奈米生物技术深怀戒心,有关生物伦理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纳米科技的发展将使得人类可以直接操纵原子,从而实现人们的很多梦想,如制造仅有少数原子构成的微型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游走在血管中吃掉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垃圾,它们可以游走在组织间定向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它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制造面包,甚至于纳米机器人可以自行复制等等。这些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的畅想其实也并非不着边际,分子仿生学就是一门可以使研制纳米机器人成为现实的新学科。医学界最津津乐道的是纳米技术渗入仿生学制出的奈米机器人。这些奈米机器人微小得几乎看不见,仅由数千个原子组成,可以在细胞之间工作。据说在瑞典研制的这种机器人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作,有点像人的手臂,很灵活,能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科学家希望它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可以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这些纳米机器人移动和重新安排人体细胞中的原子排列顺序。被修改了的细胞按照新的指令发挥功能。科学家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命体(某些细菌、病毒等等)改造它们的生命过程,例如把细菌的尾巴去掉装上纳米管道,这种活的东西被称做“生物发动机”。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可以在人的身体里不断替换更新,不断复制。然而正因无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功能,奈米机器人技术成为最有争议的技术之一。尽管奈米机器人技术还只是存在于一些奈米科技的科学界和工程师的头脑里,但世纪各国科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此技术的未来深表忧虑,担心最终人类将反而受其所害。同样,也有许多人认为这些奈米机器人技术纯属人们的幻想,在技术上,工业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反复的表明,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以及新知识的累积,象以往的新技术一样,奈米机器人技术终将被人类实现并且被有益的利用。

现代电子工业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现代电子工业面临一个发展上的十分困难的瓶颈,那就是传统的微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趋势将遇到极大的障碍。到2005年,基本电子元件的尺寸将小到约100纳米,在100奈米以下,量子波动和制造成本将使传统的制备基本电子元件的光刻技术失去原有的效力,随之而来的将是纳米电子学。奈米电子学将使我们向大自然和生物界学习,即如何样像DNA序列那样实现原子级的控制,如何样像细胞一样可以分裂,复制和自结合。奈米电子学的研究成果使在分子水平上研制高性能的纳米级电子元件与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目前,科研小组已经研制出尺度在1到100纳米水平上的纳米晶体管、纳米导线和分子开关。利用这些奈米级的晶体管,奈米导线和分子开关,科学家可以在未来建造出肉眼看不见的计算机,计算性能却远胜目前的最好的电子计算机。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信息通信,能源国防等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奈米材料,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将在新的世纪里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谓“小东西改变大世界” 。

~~~~~~~~~~~~~~~~~~~~~~~~~~~~~~~~~~~~~~~~~~~~~~~~~~~~~~~~~~~~~~~~~~

Jesse 点评:
纳米科技自199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新世纪科技革命”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科技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有待观察验证,但时间不会很多。本人从事纳米科技研究已近十年,目睹了纳米科技文章的爆炸性成长,纳米科技杂志期刊的不断涌现,以及一批纳米教授的平地而起。但是,赚钱才是硬道理。真正赚钱的面向消费者的纳米产品还是没有。是“革命”还是“被革命“,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喜欢的格言

"When nothing seems to help, I go and look at a stonecutter hammering away at his rock, perhaps a hundred times without as much as a crack showing in it. Yet at the hundred and first blow it will split in two, and I know it was not that blow that did it, but all that had gone on before."

-Social reformer, Jacob Riis



“当我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时,我通常会去观察一个石匠的工作。他已经锤了100次,但他面前的石头仍是纹丝不动。也许在他砸下第101次锤子时,石头就会裂成两半。但我知道这不是由那第101锤所决定的.而是由前面100锤中的每一锤所决定的。”

- 著名社会活动家雅格·里斯

江平,华人投资者的传奇,科大校友的骄傲。

江平:成功=冷静+自信+客观
在华尔街去年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百位顶尖交易者”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华裔的名字,他就是年仅43岁的美国赛克资本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江平。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近日刊登长文介绍了他的经历和业绩,称其完全靠业绩挣钱,而其他入围的人大都是大型基金的老板,收入中有资本分红。
  江平199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接着进入史丹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随后进入李曼兄弟公司拉美外汇交易部工作。2005年3月,江平正式加盟赛克公司,投资七国集团的外汇、指数、拉美外汇、债券和欧洲信贷。尽管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亏了七八百万美元,但在总裁科亨的鼓励下,江平当年就成为赛克最出色的基金经理之一。
  2006年,江平把业务扩展到中国和亚洲股票以及全球石油和能源股票。但当年新兴国家的国债和股票遭到重创。是退是进,当时议论纷纷,科亨和寇恩力排众议,全力支持继续扩大,结果当年江平的收益达到近一倍,在赛克第一年就成为全球获利最多的基金经理之一。
  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留美基金经理,江平一直关注祖国的经济发展。2001年,他对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公司的股票被严重低估,但江平毅然对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进行投资,这一举动比股神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还要早。
  1997年和1998年,1美元兑人民币达到8元人民币以上。由于一系列新兴国家货币发生危机,市场上流传人民币必须贬值。但是,江平却认为,美元会贬值,而人民币却会上涨。
  2000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买一套房子,进一个户口”的政策。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根本不用促销,将来一定会增值。这两次正确判断都给他的投资带来巨大的收益。
  2005年,中国股市持续熊市,投资者怨声连连。江平却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已经来临”。当时,许多优质股票市盈率不到10倍,而赢利每年都增长两到三成。江平判断,银行利率不到2%,巨额存款有可能转入股市,大量外资为炒作人民币升值也透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结果,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正确,他投资中国股市获利颇丰。
  江平的朋友蒋明说,江平的独特之处是他具有独立思维和逆向思维,“他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能够在大的市场变化中抓住机会,能够在市场的改变中赚钱”。
  江平现在的投资团队有20人,“团队以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主”。他们分别在纽约和上海两个地方办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股票、债券、外汇和石油等。而他自己则侧重于国与国、行业与行业等宏观比较。他牢记自己的信念,只有一线的将领最了解战局的变化。“尽管我侧重在战略布局,但是有时仍然亲自操盘”。
  作为一个掌控十几亿元投资的基金经理,江平每天工作相当紧张。他每天早晨4时前起床,然后向亚洲打电话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其后,他开始打太极拳,6时进入公司开始工作。中午,他大都回家休息一下,再去工作。晚饭后的7时至9时,他开始亚洲市场的工作。他说,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半小时,但精力却很充沛”。
  江平是江苏省靖江县人。1978年,不到13岁的江平来到扬州中学住校读高中。1981年,他以扬州地区高考状元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读书。1989年,他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以后改学金融,由此踏上金融行业。(蒋黎黎)
  华尔街华裔投资家江平谈成功的要素
  问:有科学家研究过很多天才成功的案例,他们举了巴菲特和泰格·伍兹的例子,认为所有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体育运动员都经过每天大量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造就伟大。而就一个伟大的交易员或者基金经理来说,训练也是最重要的,是何种训练造就了你的成功呢?
  江平(以下简称江):每个中上资质的人经过训练,都能够很好地从事某一行。比如跑马拉松,大部分人都可以去训练,通过科学训练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是每个接受训练的人都能破马拉松的世界纪录的,能破纪录的人都有一定的先天因素。
  做交易需要天生的因素,也需要大量的训练。我是经过了大量的训练的,比如我讲过的改作业。日常交易时,我每天晚上都反复思考白天的交易,反复看模型,看图,这好像杰出的军事专家打仗喜欢看地图,反复看,看烂了还在看。很多打仗的人都是反复研究地图的,这也是训练。
  问:你认为一名成功投资人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江:严谨、刻苦、认真、做事踏实。
  问:你觉得自己幸运么?
  江:感到幸运的是自己冲破了重重障碍。
  问:你觉得自己性格中哪些部分最适合做投资,哪些部分最不适合?
  江:极为冷静,对自己超强地自信,同时又能非常客观地看问题,不停地认识自己,认识了再认识,自我反省。
  问: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谁?
  江:我的父母。
  问:你每日的日程如何安排的?
  江:每天早晨4:00起床,从美国打亚洲电话,或从亚洲打美国电话,观察全球市场动态,然后锻炼身体。6:00到公司,中午回家休息一下再工作,晚饭后,从7:00到9:00继续在另一个时区工作。每天若能睡足四个半小时就能精力充沛。
  问:你周末或节假日做什么?
  江:送我一双儿女去中文学校,与夫人及全家围坐一桌享受一顿轻松的晚餐。基本上周末一天陪家人,一天工作。
  问:你最爱的运动或者娱乐有哪些?
  江:太极拳,跑步,篮球,足球,围棋。我曾两度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围棋比赛,现在我常常一边打电话,一边打太极拳。
  问:你一边打电话,一边打太极拳?
  江:我特别注重身体健康,所以请了一位高手教我太极拳。太极拳看似动作很慢很轻,但对我身体特别有用。我一般在打拳时和人聊事情,有时一边慢跑一边聊。我每天坚持锻炼三至四个小时。
  打太极拳让我体会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做人、做交易很有帮助。锋芒毕露和一些坏脾气在打太极拳后慢慢改掉了,同时我还慢慢体会到顺其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更高境界。
  问:你最好的朋友是投资圈内的吗?
  江:以前都是圈子外的,现在逐渐圈子内的朋友也很多。
  问:你喜欢看哪些投资书籍?
  江:华尔街出的任何东西我几乎都不看,我喜欢看历史,看社会,观察生活。
  问:你想过退休吗?
  江:我太喜欢投资这行了,我不会退休。除去家庭和工作外,我开始关心公益事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国家对我投入甚大,老师对我期望甚高,但我至今尚未能为国效力,我希望以后能为祖国的金融事业直接作贡献,也希望为祖国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作贡献。

~~~~~~~~~~~~~~~~~~~~~~~~~~~~~~~~~~~~~~~~~~~~~~~~~~~~~~~~~~~~~~~~~
Jesse 点评:
通常当一个人成功出名后,他或她公开采访时讲的成功经验通常意义不大。会有一些扭曲放大的成分。作为一个化学出身的科大毕业生,本人也深感冲破重重障碍的重要性,尤其当你要转行的时候。决心压倒一切,剩下的就是踏实苦干了。

打造成功事业的20个要点(转贴)

1、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因为你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所以你一定要感兴趣才行,如果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是得不到成功的。
2、自己当老板——为别人打工,你很难变成巨富的,老板一般都是尽量缩减开支,他的目标并不是使职员变成有钱人。
3、提供一种有实效的服务、或一种实际的产品——以写作、绘画或作曲变成百万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是很小,而在营造业、房地产、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比较大。记住,出版商赚的钱比作家多得多。
4、如果你坚持要用自己的灵感来创业?—— 最好选择娱乐业,在这方面,发财的速度相当快,流行歌曲和电视最理想。
5、不论你是演员或商人,尽量增加你的观众—— 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所赚的钱一定比不上替大唱片公司灌唱片的人,地方性的商人,不会比全国性的商人赚的钱多。
6、找出一种需要,然后满足它——社会越变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最先发现这些需求而且满足他们,和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人,就是最先成为富翁的人。
7、要敢采用不同的方式——新的方法和新产品,会造成新的财富。但必须确定你的新方法比旧方法更理想,新方法必须能增进产品外观、效率、品质、方便或者降低成本。
8、充分利用你的专业教育,或特殊才能——如果你烧得一手好菜,而却要去当泥水匠,那就太笨了。
9、开始发展之前,要对周围的情形研究一番——政府机关和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不少资料,先做研究,可以节省你不少时间和金钱。
10、减少费用,但不能牺牲品质——否则你等于是在慢性自杀,赚钱的机会不会大。
11、和同行的朋友维持友谊——他们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12、尽量把时间花在事业上——一星期6天是最低要求,能工作7天就更好了,一天14小时到16小时很平常。你必须先牺牲家庭和娱乐,直到你事业站稳为止,到时你才能把责任分给别人。 13、自己下决心和敢说实话——听听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但你自己要下决心。拐弯抹角,只会浪费时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出来。
14、要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犯错并不是一种罪行,犯错不改才是罪过。
15、要累败累战——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你会学到正确的方法论。
16、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中——一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立即把它放弃。世界上有无数的方法,把时间浪费在旧观念中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17、量力而为——如果你损失得起10万元的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你5万元都赔不起,而一旦失败的话,你就完蛋了。
18、重复投资——不要让你的利润空闲着,要继续投资下去,最好投资别的事业或你能控制的事业上,那样才能钱滚钱,替你增加好多倍的财富。
19、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最初时候你要自己记账,但除非你本身是个会计师,不然还是请个精明的会计师好,因为他会决定你的成功或失败,这是值得你投资的。
20 、维持你的健康和平静心灵——否则拥有再多的钱也没有意思了。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Visit Junmin and family, Beaumont, Texas

From left, Yuhsien Yang, Zhaoyu Wang, Junmin Ji, Hui Li, Karen, Jenny
In the Christmas holiday of 2006, just after I finished my Ph.D. preliminary exam, Yuhsien and I started a Texas trip to visit a couple of friends there. We visited the old friend Junmin Ji and his family in Houston, Texas. This picture was taken at a laker near Houston, where we tried the fishing.
Jummin is my good friend and also colleague when I was in Coffer's group in Chemistry Department at TCU, Fort Worth, Texas. TCU is my first stop of my America adventure. Like a brother, Junmin taught me not only expertise and know-how in chemistry, more importantly, but also very helpful advisory regarding living and working in America. His wife, Hui, is really a good cook and life lover. Great family. I cherish the friendship with Junmin and his family. Time is just flying. When Junmin and I were in TCU, his youngest daughter, Karen, just start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When I saw her again 6 years later, Karen is the major role of the dancing team in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Commencement ceremony, UIUC, May, 2008

From left, Chancellor Herman, Wife Yuhsien Yang, Dr. Zhaoyu Wang, President White
On May 11, Yuhsien and I went back to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to attend the Commencement Ceremony. The Ph.D. study in Engineer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s demanding, tough, and also a rewarding journey. Here I should extend special thanks to my wife, Yuhsien Yang, for her continuous and endless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Yuhsien accompanied me through the demanding five years in Urbana-Champaign. She is a great wife and special woman. Without her, I don't believe that I can get through the grilling process of Ph.D. study. The presence of her always makes me believe we have a better tomorrow yet to come. Yuhsien always encourages me to keep motivating and challenging myself to push myself harder. She makes me believe that only the sky is my limit and 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Yuhsien by side, I always believe next goal is just there to shoot.
I also owe great thanks to my parents who live in China, tens of thousand miles away from me. My father was born in a small business owner family with its fortune almost lost completely when he was a kid. My father was smart and hard working.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turmoil in 1950's China, he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more advanced education. He had to make a tough living out of a small pitch of farming land in south eastern China. My mother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nd she almost did not get any formal education. By witnessing the political turmoil in 1950's and 1960's China and getting through the tough live in a small rural village, my parents believe good education can change the destiny of their children. They work hard to support me and my old brother to receive the best education they can provide. They encourage me to reach my next level of achievement. Mom and dad, I miss you very much. I hope to see you two soon.
I dedicated my Ph.D. degree to my wife, Yuhsien Yang, and to my parents.

Chancellor's Wife, Dr. Zhaoyu Wang

From left, Dr. Zhaoyu Wang, Yuhsien Yang, Sue, Tom

The study life in Urbana-Champaign is tough, but I also make good friends there. I got to know Tom in a leadership program where he served as the group facilitator. I remember the topic I discussed with him keenly is what is influence. Sue is Tom's wife, a lawyer works for local community as a volunteer. What inspired me most by Sue and Tom is that they came back to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o get their advanced degrees in their mid 40's, a J.D. for Sue and a Ph.D. in Education for Tom. It is really never too old to learn. They are the examples of endless learning. To learn is fun.

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

My current research effort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 my current research effort. Later, I will summarize my past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I just started my new job two months ago. After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I made a couple of strategic decisions. I focus my research effort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in thin films and nanowires. A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has been initiated with a senior scientist to fabricate thermoelectric nanowire devices.

Thin film technolog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oth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s. I applied two technologies to deposit thin films, i.e.,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and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CSD). Spin-on based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holds great promises in industry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simplicity and cost effective nature. In my humble opinion (IMHO), simpler is better for industry. Complex is not good for making money.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are my targets for thin film devices. The adventure has just begun. I will update any progress.

Invester in Marekt vs Voter in Election

It seems the mind of voter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stock market players:Hope and Reject. Wishfully hope something will happen in his/her favor: in vote, hope his/her favorable candidate can rise up and when that indeed happens, he/she will get very excited, very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of price movement in stocks. More interesting, when something unfavorable happens, he/she very much tends to reject to believe and confront the facts.He/she will hope that unfavorable thing will go away and his/her candidate will come back again. due to the similarity, I guess that is why both voters and stock players are so easily being manipulated by information from media,internet, radio, etc. Very interesting.

Introduce myself

Hello, my name is Zhaoyu (Jesse) Wang. I am from a small town in Dongyang, Zhejiang,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for my B.S. degree in Chemistry. Then I came to US and obtained my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Currently I am working in th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 as a Director's Funded Postdoctoral Fellow. I started my research career in nanotechnology as a chemist. In Ph.D., I received extensive training in material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y research interests broadly include electronic materials in thin films and nanowires with applications in energy such as solar cells, thermoelectric, ferroelectric and piezoelectrics. My other interests for fun includ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vestment, formula 1 racing, tennis, NBA, etc. I am an avid reader, tennis player. I like workout. Welcome to my Blog to share your ideas!